唐朝李泌,曾輔佐玄宗、肅宗、代宗、德宗四位皇帝。一個和尚在他母親年幼時,說:「這女孩以後得嫁給姓李的,能生三個兒子,那個最小的孩子由金印紫綬起家,作帝王的老師。」

後來,李泌在遊衡山、嵩山時,遇神仙桓真人、羨門子、安期生先生降之,羽車幢節,流雲神光,照灼山谷,將曙乃去,仍授以長生、羽化、服餌之道,且戒之曰:太上有命,以國祚中衰,朝廷多難,宜以文武之道,佐佑人主,功及生靈,然後可登真脫屣耳。’”(《鄴侯外傳》)這段記載明顯帶有神話色彩,但也說明了李泌早年有過進山修道的經歷。從此以後,李泌就長期絕粒食氣,修黃老穀神之要。

李泌的父母于天寶十二年(753)前後去世,此後一段時間,李泌的主要興趣就在於學道,《鄴侯外傳》說:泌自丁家艱,無複名宦之冀,服氣修道,周遊名山,詣南嶽張先生受篆,德宗追諡張為玄和先生。根據這一記載,李泌雖然很早就在學道,但正式成為道士的事,還是發生在他生活於衡山期間,因此我們說,李泌是一位衡山道士。   

西元756年,安祿山指揮叛軍攻陷長安,玄宗倉皇西奔,結果在途中遭遇了著名的“馬嵬之變”,玄宗在極度恐慌和失落之中一時動了傳位之心,又聽說當時父老攔住太子,捨不得他走,便從衛隊中分出了2000人保護他。不久,太子李亨到了靈武,在一些大臣的擁立下即位,當時已經到了成都的玄宗皇帝對此並不知情。肅宗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,想起了李泌,便將他召至靈武,委以重任,言聽計從。李泌自幼便有神童之名,成年以後更是非常博學,而且對《周易》等玄學極有心得,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慧,召來講解《老子》,還任命為翰林待詔,與忠王交遊,太子李亨也常稱其為先生。因此,李泌對於官場並不陌生,雖然受命於危難之際,但從平民而直接擔任宰相恐怕難以服眾,所以力辭不就,便對肅宗說:“陛下以賓朋之禮待我,比宰相要尊貴得多,何必讓我為難呢”?於是李泌剛一出山,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布衣宰相。

李泌的軍事謀略和為相的業績,記載在《鄴侯傳》中。《資治通鑑》中也有不少關於李泌的記載,他著有文集二十卷傳世。

  儘管李泌因遭權佞忌嫉,四次罷官下野,但新帝即位,立即便徵召李泌。連為四帝寵倖,史所罕見,其因一則李泌忠心可鑒,所言所行無不為皇帝江山;二則李泌智比張良,洞徹人性,寵辱不驚,功高不傲,功成即去。三則李泌進諫建言極具策略,總是設身處地,循熏善誘,感悟帝心。

  李泌是歷史上一位類似諸葛亮、劉伯溫的傳奇人物,但論智論功,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。諸葛亮累死于蜀漢,劉伯溫被迫服毒身亡,相比之下,李泌就比他們都高明多了。

李泌的故事很長,重點其實有兩個,第一個是李泌和太子自小就有交情,即帝位之際想起找幼時好友李泌幫忙,啟示就是該找老朋友幫忙(或許是許久未見的朋友);第二個是故事主人翁李泌一直以道士、布衣形象自我包裝,實際上李泌不但儒學博厚,也是衡山道士,(李泌不葷不娶,代宗曾強迫他娶妻食肉。),李泌自幼家中便有類似今日圖書館般的藏書(外人只准館內閱讀,不得攜出),啟示便是不可恃寵而驕,反而應該避免鋒芒錯露,自召其禍,免得在發揮理想之餘,無法全身而退(四次平安罷官下野,已經是典範了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大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